辽河口文化高地 渔雁唱晚有人来-pg电子游戏麻将胡了

pg电子游戏麻将胡了-pg娱乐电子游戏平台

辽河口文化高地 渔雁唱晚有人来

发布时间:2019-04-22 浏览次数:202

辽河口文化高地 渔雁唱晚有人来

——国家首批“非遗”名录项目《古渔雁民间故事》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的二界沟镇是位于辽河口海域的一个沿海渔业小镇。据《盘锦市志》记载,二界沟于1508年(明·正德三年)就有村落存在。在此之前,来二界沟打鱼的人不在此地居住,为了生计,他们顺着沿海的水陆边缘奔向一处处江河的入海口,捞鱼捕虾、挖蛤拾螺。因这一群体沿袭着原始的渔猎生存方式,故辽河地区将这群迁徙游走的人群,称为“古渔雁”。最早的“古渔雁”是在陆地上顺着海岸线迁徙到入海口的打鱼人,人称“陆雁”。待有了船以后,乘船迁徙的打鱼人便称“水雁”。他们年复一年的迁徙,既是从事季节性捕捞的打鱼人,也是“古渔雁”民间故事的创作者和承载者。“古渔雁”民间故事,以“别样”口述史的方式,对远古以及近现代的“古渔雁”群体的生存史与发展史作了鲜活的阐释,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并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辽河口海域的“古渔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口头文学。“古渔雁”文学是传递于渔民之间的活态历史。迁徙的特殊性,使“古渔雁”文学与内陆山川、平原、草原,以及海岛区域的口头文学有所不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带有鲜明的“渔雁”生活特点和原始的文化韵味。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与捕捞生活息息相关。“古渔雁”民间故事是以捕捞为生计的特殊群体的口头文学,其传承历经千百年的岁月。从内容上看,“古渔雁”民间故事主要反映了这一群体对“渔雁”始祖的追怀,对海王、龙王和大自然的崇拜,对远古时代渔雁生活足迹的描述,对“古渔雁”群体中英雄人物的颂扬,对生产与生活中祭祀、婚丧嫁娶等习俗的解释等等。这些古老的叙事都与“古渔雁”群体的捕捞生活紧密相联,有着鲜明的依存性和伴生性;第二,区域性与行业性。“渔雁”群体长年生活在渔船上,识字的人很少,几乎所有有关航海、渔捞、祭祀等渔俗知识和技艺都是依靠口传下来的,传承内容与方式简单又原始。由于海上生产风浪大、船上空间有限,休息时间短,因而“古渔雁”故事在形式上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语言活泼生动;第三,实用性与娱乐性。每逢打鱼人在海上作业,打根子、打樯网桩、下网、抬货、踩打桩板、渔船下水等劳作,都有短小、质朴的口头文学伴随其中,以激发人们的干劲和劳动乐趣。闲暇时,又为旧时单调、封闭的“古渔雁”群体的日常生活注入了色彩和生气。因此,“古渔雁”民间故事曾是该群体重要的精神食粮。

示范性经验:

自上个世纪中期,这一生计在我国沿海及世界各海口区域便已断行。此后的几十年中,二界沟一些老的“渔雁”相继去世,人走歌歇。目前,二界沟在世的老“渔雁”均年事已高,其后代对“古渔雁”文化有深度了解的人不多,对这一群体世代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学所知者更少。辽河入海口二界沟尚存的“古渔雁”民间故事尤显珍贵。

1、抢救第一。近十多年来,当地文化部门曾组织挖掘、采录了近千则解释古船网具由来和反映原始渔捞生活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搜集渔歌及号子千余首。“古渔雁”的后代刘则亭是当地享有声誉的“古渔雁”民间故事传承人。在二界沟所属市、县两级政府重视和支持下,刘则亭对“古渔雁”民间故事进行了抢救、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他先后出版了《渔家的传说》《辽东湾的传说》《海湾传说》《渔家风物民俗史话》等专著,并在并在《中国海洋报》等全国报刊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出版《古渔雁民间故事精选》。另有400余则故事正在整理中。

2、保护为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则亭,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注重收集船锚、海碗等实物,并自费购买古船网具。他看到被渔民烧火的樯桩,倍感可惜,就自己出钱把樯收集起来。并以此为基础,利用自家的房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发福旧址)成立了辽河口古渔雁文化遗产博物馆,使“古渔雁”民间故事有可依托的物质载体,

3.有序传承。1944年出生的刘则亭,从小跟着祖父、父亲在白洋淀文安洼打鱼,后随父亲来到辽河口海域。他从小就爱听故事、讲故事,从其祖父、外祖父、父亲、母亲以及老一代“渔雁”那里听取了大量有关“古渔雁”的民间故事。他记忆好,有口才,是一位有文化的打鱼人,闲暇时经常给人讲故事,是辽河口有名的“古渔雁”故事家。他年轻时就有意从事“古渔雁”民间故事和渔雁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工作,目前已取得丰硕成果,是辽河口“古渔雁”民间故事的集大成者。

pg电子游戏麻将胡了-pg娱乐电子游戏平台

主办单位:盘锦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pg电子游戏麻将胡了的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11000066 icp备案序号:

联系电话:0427-2889605

网站地图